(圖片來源:全景視覺)
經濟觀察報 記者 沈怡然 王彤月 7個月之前,vivo5G研發中心總監秦飛及其團隊,終于將公司研發的第一款5G手機的樣機向公眾展示,但使用一個小時后,這款手機背面開始發燙,現場的兩位工程師不得不在樣機旁放置了小型的風扇。這正如在中國5G即將到來之際,5G手機作為一個概念,正熱得發燙。
2019年被認為是5G試商用元年,資本市場上,第一次通話成功、第一款樣機問世,再到5G臨時牌照即將發放,每一則5G手機的消息或傳聞,都驅動著5G板塊的上漲;產業鏈上,從標準、方案制定、芯片投放,再到第一批手機即將入市,每一次變動都在提醒公眾,似乎5G手機真的要商用了。
但這一批5G手機的核心參與方,包括手機廠商、芯片商、電信運營商卻表示出謹慎態度。“每一項技術的迭代都不是一蹴而就的,希望消費者能切身體驗當下的5G手機,它距離試用商用、商用還有一定距離”,秦飛稱,這也是即便散熱能力不佳,仍然選擇對外展示的原因。
在去年11月首次展示5G樣機之后,秦飛帶著研發團隊一直在與芯片廠商、運營商夜以繼日地進行網絡測試和技術改良。而作為電信運營商中國聯通(00762),在3個月后開始向產業鏈發出需求的信號——作為5G產業鏈核心參與者,運營商需要采購手機進行端網測試以優化網絡,并通過促銷、建設體驗中心,最大化地讓公眾了解并接受第一批5G手機。
今年3月,最新研發出的一批5G手機,開始走入運營商們的采購流程,并歷經一個多月的網絡測試和硬件優化。直到本月,部分運營商第一批5G友好手機已經到位,并在第一批體驗中心外開放展示。
記者通過體驗發現,這一批5G手機,外觀、性能,已經基本達到穩定狀態,但對消費者來講,在內容和應用上,和4G手機相比,除了網速快,其他差異不大。
相比4G,5G意味著萬物互聯時代的到來,指向著一個萬億級規模的市場,并終將形成一個龐大生態系統,從基站設備、網絡架構、到下游從消費到工業領域的無數個終端,5G手機相當于其中的一粒米。它只是因為產業鏈相對成熟而得以較早問世,但仍然只能孤零零地被擺放在各大運營商的5G體驗臺上,直到它能夠與整個生態相聯系,才有迸發出新商業價值的可能。
硬件難題
雖然目前來看,vivo公司基本優化了第一批5G手機的散熱問題。但在秦飛看來,從研制到產品化的階段,團隊經歷了一個艱辛的歷程。
5月14日上午,秦飛在北京接受了經濟觀察報采訪,這段時間,他所在的團隊在研究院加班加點地在進行各項手機的優化工作。當日,在一千多公里以外的上海和杭州,該團隊有十幾位測試人員出差在外,和運營商做手機的網絡測試。這些都是一部5G手機面世前所必需的工作。
兩年前,vivo銷售Xplay5旗艦機的時候,就已經著手籌備5G,并專門在北京設立了5G研究院,以便就近吸收人才,以及和與有關部門溝通,秦飛的工作是在這里負責5G基礎技術的研究,和主導團隊解決5G手機的一系列難題。
“散熱是我們遇到的一個難題”,秦飛回想起去年11月展示5G樣機的時候,工程師還要拿兩個小型電風扇在一旁吹著,”因為手機一旦運轉起來,溫度就越來越高,當時來說如果不用外部手段輔助散熱,可能不到一小時就死機了”。
然后秦飛開始利用這款“架著風扇的手機”進行測試,確認手機在什么使用場景下產生熱量、以及產生多少熱量,再據判斷該如何把熱量傳導出去。除了安排工程師們優化手機的算法,秦飛還發現,因素之一來自射頻耗電。
射頻,作為用來接收無線信號的關鍵部件,對它的設計在5G網絡的高度復雜性之下面臨挑戰:相比4G網絡需要百兆的速率,5G網絡將為終端帶來數千兆比特的峰值速率和極低時延。
5月14日,記者在運營商處體驗了一部華為Mate20X5G手機,下載速度在700Mbps左右,雖然難以達到1Gbps以上的理論峰值,但已經可以用22秒在該手機下載了一部《王者榮耀》手游,而同樣的時間內,而同款4G手機只下載了1/10。“5G網絡的復雜性,為5G終端的射頻設計帶來極大挑戰”,高通產品市場高級總監沈磊稱。高通為今年上市的幾乎所有的5G手機提供5G解決方案,沈磊則負責公司在國內5G連接產品的客戶溝通,他認為,5G終端的射頻設計是從芯片商到手機廠商面臨的共同挑戰,這背后意味著外形尺寸、功耗控制和續航時間的挑戰,并且已經向手機客戶提出了一系列解決方案。
同時,秦飛的團隊重新設計手機的散熱結構,并引入新的散熱材料,經過了一兩個月的研發,終于在今年4月第二次展示中,最大化減輕了散熱問題。
網絡覆蓋
5月14日,中國聯通全國第一批5G友好體驗中心在北京正式向公眾開放,即日起公眾可以到店體驗最新一批5G手機。
經濟觀察報記者經過體驗發現,如今這一批5G手機已經能正常使用,在使用視頻、攝像、游戲功能的過程中均沒有出現明顯發熱現象。在手機的通話、攝像、游戲、視頻等功能上體驗流暢。
體驗中心地點在北京西單地區君太百貨1層南側,設立在中國聯通一家營業廳內。若5G臨時牌照在年中發放,這批手機將有可能在下半年被投放入市。
由于在天花板安裝了一臺微型基站,這間約100平米的體驗店內完全覆蓋了5G網絡。當前,運營商們一個共同戰略是,整體從人力、財力、網絡的資源投入,到對未來行業應用的研究,都在向5G傾斜。
伴隨著運營商不斷推進5G網絡試點,這樣的微型基站已經悄然布滿了很多室內場所,它們多數被放置在天花板,以便和人類活動保持距離。
而在大街小巷,運營商則采用網絡覆蓋面更大的宏站建設。聯通手機部門人士對經濟觀察報表示,中國聯通在北京四環以內大部分區域已經實現了的網絡覆蓋,雖然不能做到該范圍內每個地方都有信號,但是在主要地區,比如長安街一路過去,都是有5G信號的。
但這并不意味著用戶可以購買5G手機,體驗臺上,對于第一批備受公眾期待的5G手機,仍然看不到標價。對此,店長解釋,目前臨時牌照尚未發放,手機處于友好體驗階段,所以不會直接銷售。
現場一位聯通終端部門的人士對經濟觀察報表示,一方面,按照國家規定,運營商沒有獲得工信部的5G臨時牌照之前,是沒有入網許可證的,也就無法直接銷售手機。“另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手機價格相對較高”,該人士稱,目前整個5G手機產業鏈都是稀缺狀態”。
對于價格,目前中國聯通方面沒有公布單只5G手機終端的成本價,不過記者查詢公開材料獲悉,中國移動曾招標采購國產5G手機終端進行5G測試,采購價是平均一部手機一萬元。
秦飛表示,“初期的測試樣機的單臺成本的確接近萬元,因為產業鏈整體沒有形成規模效應,一些關鍵的零部件都是向供應商定制化采購的,成本很難降下來”。
基于此,秦飛的預測是,即便今年下半年會有第一批5G手機入市,也不會給公司帶來太大的銷量提升,除了運營商會采購一部分之外,其它可能會有一些發燒友用戶愿意買來嘗鮮。
探索應用
盡管外界的期待是,5G指向的是一個萬物互聯時代,手機作為終端之一,在與萬物的實時連接和數據互通中,扮演一個新的角色,進而迸發出新的商業價值。
這和現實形成了鮮明對比,從這家體驗店來看,這一批5G手機并沒有實現內容方面的新玩法,沒有實現與任何終端的互聯。在體驗臺兩側各放著一排貨架,上面擺放著各種品牌的智能音箱、智能耳機、掃地機器人等,展示著消費者未來的居家生活,但在這樣充滿科技氛圍的體驗廳內,手機仍然是孤零零的一個終端。
即便如此,手機廠商也在加快節奏,在今年2月25日MWC世界移動大會上OPPO、華為、小米也公布了公司的首款5G手機。在秦飛看來,一方面是外部環境驅動,希望自己的手機領先,在5G時代擁有更多話語權,要沖到最前面去。
另一方面,在手機龐大產業鏈的下游,正在圍繞未來手機場景進行探索,以求拓展出下一代手機的新玩法,而這一批5G手機到位,讓運營商有了設計商業模式的可能,同時,圍繞著手機應用場景的內容商,也擁有了發明的實驗基礎。
對于未來5G手機資費模式,一位來自中國聯通手機研究人士在4月對經濟觀察報表示,5G手機原有的流量計費模式、資費套餐等都會更改,從4G過渡到5G的通信條件,手機會經歷從數十兆到千兆的流量變化,但用戶并不會因此付出更多的數據流量費。
但具體如何收費,該人士稱,目前部分運營商已有這方面的設計和策略,只是在5G臨時牌照發放之前不能公開。
同時,面向行業用戶的體驗渠道已經開放,根據公開材料,近日,中國聯通在“5G友好體驗用戶招募活動”中,推出了“5G先鋒權益包”,選擇將不限量、不限速的5G網絡體驗服務、AAA靚號及專屬VIP服務、專屬5G技術服務等權益,打包向行業用戶開放申請權益,這些用戶包含互聯網、游戲、遠程醫療、教育等行業的內容和應用服務商,可以在特定條件下利用5G手機進行場景設計。
一個重要的行業客戶來自人工智能企業,目前商湯科技與多家國產手機廠商合作并落地了人臉解鎖、人臉支付、手勢識別、AR特效、雙攝虛化等功能,而該公司向經濟觀察報表示,對于5G手機的AI功能,產品團隊的研發工作也在計劃中,未來會有更多新的產品和解決方案落地。
5G手機的誕生凝結著一個復雜技術族群,從實驗室進入到公眾視野,帶著與無數行業的接口來到這個世界,它的目的不是為了孤零零地立在某家營業廳角落的體驗臺上,而是在未來的某個時間點,以與4G手機完全不同的角色,融入消費者的生活。
本文為企業推廣,本網站不做任何建議,僅提供參考,作為信息展示!
推薦閱讀:全球服飾網
網友評論
請登錄后進行評論|
0條評論
請文明發言,還可以輸入140字
您的評論已經發表成功,請等候審核
小提示:您要為您發表的言論后果負責,請各位遵守法紀注意語言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