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東和沃爾瑪達成了深度戰略合作,眾多媒體都采用了諸如“京東100億買下1號店”之類的標題,這并不準確。
且不說京東官方微信公眾號超級冗長的標題只字未提一號店,就算在合作的框架內,1號店和這100億也沒有直接的關系。
換句話說,劉強東可能更看重的是沃爾瑪的全球影響力、零售渠道以及山姆會員,而1號店,只不過是沃爾瑪急于想甩掉的包袱,正如當年騰訊入股京東時,順帶把拍拍和易迅甩給京東一樣。
吃過一次虧的京東再次當起“接盤俠”,也是無奈之舉,畢竟被幾個海外機構唱空之后,股價已經跌得逼近發行價,急需搞個大新聞來提振股價,沃爾瑪這樣的“國際大佬”自然最為合適不過。更何況,面對投資蘇寧的阿里和越來越咄咄逼人的天貓超市,總得有點應對措施。
不過,強東這次也長了個心眼,對1號店并不是全盤接受,而是只要1號店的品牌、網站和APP,不要1號店的自營業務。
沃爾瑪急于出手,京東勉強接手還挑三揀四,曾經風光的1號店為何成了“燙手山芋”?
過早出售
我想,2007年戴爾中國區總裁劉峻嶺和戴爾全球采購副總裁于剛辭職創辦1號店,也是有自己夢想的,只是當資金出現困境和電商寒冬之時,1號店選擇將自己80%的股權作價8000萬元賣給深圳平安,而當時和1號店體量相當、同樣面臨困境的京東卻選擇了堅守。
平安雖然帶來了現金,卻也讓1號店趨于保守,以及失去自我——僅僅過了一年,平安就向沃爾瑪出售了20%的股份,而沃爾瑪也迅速向1號店派駐了大量總監級別的高管。隨后,沃爾瑪逐年增加投資,成為最大股東,創始人于剛和劉峻嶺的股份占比被壓縮至10%左右,漸漸失去了對1號店的控制。
到了2015年7月,1號店兩名創始人被逼走,隨后,沃爾瑪全資控股,1號店的離職人數突破千人,這樣的結局,讓人不勝唏噓。
有意思的是,沃爾瑪最開始的目標并不是1號店,而是京東,只不過京東拒絕被全資收購,沃爾瑪才不得已而求其次。我們總是調侃劉強東與奶茶妹妹的情史,以及他含混不清的國語和英語,但不得不說,面對自己的事業,強東還是有夢想的。
整合失敗
從知乎上眾多1號店離職和在職員工的分析來看,1號店與沃爾瑪在方方面面的整合,都以失敗告終。
技術上,1號店原以為可以搭上沃爾瑪的物流體系,可惜的是,結果事與愿違。
理念上,Dell文化、寶潔文化、沃爾瑪文化的多維交織導致公司缺乏一個核心理念。被沃爾瑪收購以后,IT部門更是被放到了技術支持的角度,結果導致大量技術人員離職。
人力上,拉幫結派和內斗也就算了,不給員工發福利也就算了,可是把還有一個月就要過期的牛奶當福利算哪樣?
當然,1號店的每況愈下也有大環境和阿里京東緊逼等諸多原因,但當一個企業離職員工突破千人,需要建三個微信群才能容納,當一個企業在知乎“你為什么要從XX公司離職”的問題上雄踞榜首之時,這個企業內部肯定是有很多問題的。
現在的問題是,京東能夠解決這些矛盾問題嗎?又或者,京東只是看中1號店在華東地區的渠道和影響力,而并不在意其是像易迅一樣半死不活,又或者像拍拍一樣被關閉呢?
不得而知,但我知道的是,截止本文發布之時,1號店上還不乏這樣打臉新干爹的信息。
本文為企業推廣,本網站不做任何建議,僅提供參考,作為信息展示!
推薦閱讀:中華南方網
網友評論
請登錄后進行評論|
0條評論
請文明發言,還可以輸入140字
您的評論已經發表成功,請等候審核
小提示:您要為您發表的言論后果負責,請各位遵守法紀注意語言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