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力 Genelec G系列是從8000系列書架箱演變轉向家用的一個系列,從小到大按數字命名,從1-5。我們今天測評的這款是G Two,3/4英寸高音+4英寸低音的組合,高音與低音的功率分別為50瓦。G Two以上尺寸按真力定位算得上家庭使用中的客廳音箱,而G Two 4英寸低音的大小雖然讓它在桌面上沒有G one那么小巧,但似乎也還算合適。G Two音箱按單只銷售,售價5000元人民幣一只,感謝網友提供送測樣機。真力為G系列準備了F系列低音炮,當然也可以組建多聲道系統。
- 樣機來源:網友送測
樣機類型:市售量產版
是否商業關系:否
真力 Genelec G Two 有源音箱
市場定位
對于真力的音箱,Soomal談不上熟悉,仔細認真的使用這還算第一次,雖然真力名聲很大,很容易在展會、商場聽到,但那樣的記憶比較模糊。G Two其實對標的是8000系列最新一代的8000d中的8020d,最明顯的特征就是音箱的功率來到了50w+50w的配置[額定功率60瓦,聲功率100瓦],前一代似乎是沒有的。在如此小巧體積下有這么大功率伺候,還是很值得期待,再加上如果組建立體聲雙聲道,可是兩只雙單聲道配置,功率的儲備真的在同樣尺寸下對手不多。
而G Two的售價每只5000元也確實不低,這次為了學習這對音箱,研究了一下類似專業品牌市場,似乎能有如此品牌溢價的音箱在這個定位上也是只此真力一家,丹拿的整體價位可能都要比真力便宜2成左右。而Eve Audio價格就是真力一半了。在入門桌面小箱子上,Yamaha/JBL其實已經開始走“聽個響”路線,竟然都主要在做千元級市場。想想真力只不過是一家1978年成立的公司,能搶占并利用好這塊特別的HiFi與專業交集的市場,讓產品擁有挺大的品牌溢價還是挺有意思。
想要找一款G one、G Two大小的高品質音箱其實越來越困難,我們在整整兩年前測過EVE Audio SilverCone SC203,這款要比G Two更小售價不到5000元一對。而惠威、聲薈可能還有一些類似老產品和它相似。創新Creative似乎也保留了幾款小音箱,但品質肯定不是這個檔次的。漫步者的S880和這個稍微有點像。對于追求高品質桌面的用戶來說,想選一對好音箱還真不容易。
技術特色
言歸正傳,先來看看真力的一些技術和產品特色。真力G Two應該可以確認核心技術肯定和8020d一樣,也就是說G系列和真力最著名的8000系列是擁有同樣核心技術的,畢竟8000系列已經有好幾代的積累了。
真力 Genelec G Two 有源音箱
MDE技術:首先G Two音箱使用壓鑄鋁制的箱體,這算個賣點,畢竟這么做箱體的音箱在市場里應該是找不到了。仔細觀察G Two音箱可以發現它的箱體形狀、比例還是和傳統音箱很不一樣。如果以一個長方體來看G Two,那么它肚中間部分四條豎直邊都有些向外的弧度,二頂面和底面也是中間高四角低的弧線型。整體感覺圓滾滾?如果是更小的G One估計這種圓滾滾的印象更明顯些。
真力 Genelec G Two 有源音箱-金屬膜球頂高音
真力 Genelec G Two 有源音箱-中低音單元
整體來說,真力將這套箱體外形部分的設計稱之為MDE技術。即最小箱體衍射技術:這套技術保證了音箱整體的頻響平直,帶有弧度的正面和側面減少了音箱邊緣的衍射,讓相位表現更準,定位更為準確。
而再仔細來看它的前面板,尤其高音揚聲器部分,就引出了真力的第一個著名技術——DCW。
DCW技術:DCW技術即聲波指向控制。根據官方介紹,這是指音箱提供更好的指向性的相關技術。估計主要與音箱高音揚聲器部分周圍以及箱體的形狀設計相關。它可以提供比傳統音箱更廣的指向性,并保證離軸指向下的高品質,所以理論上說再更多的位置上可以聽到真力音箱都有更好、更穩定的表現。同時也可以減少房間環境對聲音的影響。在8000系列中,真力官方會給出相關頻響指標。G Two沒有給,但應該也是一回事。
倒相管:關于倒相管設計,我們找不到清晰度較高的圖,不過可以從真力官方網站看到,它的倒相開孔雖然從外面看沒什么特別,位于后側上方。而內部是一條占據了很大體積的豎直向下,和音箱箱體等高的倒相管。這應該也算是真力的特色之一吧。
除此之外,在G Two上標配了用于接觸桌面的支架,叫做Iso-Pod支架,應該也是老傳統了。支架可以小范圍的在一個弧度的軌道上前后移動,從而可以帶來小范圍的仰角變化。同時,支架的接觸部分用了很厚的香蕉皮腿,所以有避震的作用。在固定方式上,真力也有一套自己在專業領域積累下來的標準,例如背面都留有的螺絲孔位,不但可以上各種專業支架,真力也提供了小巧的桌面支架供選擇。
功能體驗
回到產品本身的體驗環節。G Two的外觀還是比較小巧的,不過追求極致小巧還有G One可以選擇,4英寸擺在比較小的桌子上其實還有點顯大?音箱的功能設計比較簡單,后側有一個RCA輸入和3孔D型的交流電輸入接口,官方會標配3.5mm轉RCA和單獨RCA-RCA的音頻連接線和電源線。值得一提的是,這個RCA接口的位置很緊湊,如果是發燒友想換高檔插頭,得稍微小心點,如果太粗或者有加阻尼的接觸設計,插拔起來會很麻煩。
真力 Genelec G Two 有源音箱-跳線控制一些功能
音箱背面有一套跳線,就是各種功能的開與關。除了一個自動識別信號是否輸入的節能功能和前面板Led指示燈開關外,其他的設置都與聽音相關。首先,輸入靈敏度的選擇,兩檔:0或-10dB,這個設置比8000系列更少。不過,G Two即便在最大靈敏度下,2Vrms輸入,也不會特別爆炸,甚至應付一個3米以上聆聽距離的應用還會略顯不太夠,所以反而不用特別擔心輸入靈敏度問題。
真力 Genelec G Two 有源音箱-官方頻響圖
包括幾種狀態,說明見文章
Tabletop開關,打開后減少因為放在桌面所帶來的桌面反射問題,其實這個問題在使用中還是比較明顯的。主要是如果打算放在一個寫字臺,辦公桌上,當正常打字姿勢,或身體靠前坐正,手臂放在桌面這種距離聆聽時,有大量的桌面反射低頻傳出。真力官方也給出了這個開關后的頻響曲線,大概減弱的是[100-400Hz]附近的強度。
Low Bass有一個-4dB開關,Bass有兩個-2dB和-4dB開關,即組合可以衰減6dB。具體用法,真力官方給出了是否靠近墻角、是否靠近墻面等選項給用戶參考。也許老燒發燒友會根據自己耳朵去做選擇,但別小看真力的這套建議,帶給用戶的不僅僅是設置時的信任感,而且也是引導用戶正確使用自己的產品。因為在聊天中,送測網友談到這些設置,而認為像漫步者這樣提供了高低音增益而不做引導的做法是不合理的。仔細想想確實有一定道理,而且很有道理。
主觀聽感與總結
雖說使用指引很有道理……但也免不了我們折騰。不管是不是靠墻,是不是靠墻角,是不是擺在專門音箱架子上,還是擺在桌面,我們都折騰了一番。當然,最終測試環境仍然鎖定書桌,小房間內完成,聆聽距離1.5米以內。聲卡使用Macbook Pro 3.5mm直接輸出和Monitor 09作為參考。客廳使用,聆聽距離3米,音源使用Matrix Audio Element-M。沒有很好的對比對象,就不對比了。
真力 Genelec G Two 有源音箱
設置影響:這里還是簡單說說幾套跳線設置的影響。第一,-10dBFS的輸入靈敏度切換,由于送測樣品比較貴重,所以我們沒有做輸入靈敏度最大電壓的測試。不過實際使用來看,對于Element-M 1.8Vrms的輸出,即便是0dBFS的靈敏度檔位,在20平米以上,2.5米-3米聆聽距離,G Two音箱的輸出功率是不太夠的。使用環境最好控制在20平米以內,最重要的是聆聽距離應該在2米以內為好,這樣可以感受到音箱爆發力。畢竟和它對應的8020d也是近場監聽的定位。
桌面發射跳線設置挺重要,如果你習慣一邊打字一邊聽音樂,或者桌面的材質、桌面較大,那第一次低頻的反射都挺直接,所以放在書桌上使用,人靠得近了低頻量確實有點多。官方給出了修正前后的頻響曲線,應該是很準確的。要避免這個情況,可能需要更寬的書桌,更大的顯示器,這樣你可以離桌面遠一些。或者購買更高一些的音箱支架。所以,即便在桌面使用,也不要把耳朵的垂直位置太靠近桌面邊緣。
Low Bass的兩項,就是微調較低的低頻,整體來說可以根據環境來調,也可以根據喜歡的風格來調。但G Two比較好的地方就是功率實在是比較充沛,所以即便這6個dB全都不衰減,那么控制力也是足夠好的。
聲音表現:G Two擁有每只音箱50w+50w的聲功率和60瓦的電源額定功率,對于這么小尺寸音箱,又是2米以內的近場使用,功率相當充沛。功率優勢明顯,例如相比漫步者S880,惠威H系列等。G系列除了最大8英寸的Five之外,均使用3/4英寸的金屬球頂高音,不知道更大尺寸的是否會尺寸一樣但功率不同?從G Two表現來看,雖然這是一只金屬振膜的高音,但它的風格和調校還是在盡量避免讓人聽出金屬的味道。這個控制的力度要比漫步者的S系列金屬振膜控制力度還大。所以,在金屬振膜里,這是一個特別不太注重極高頻延伸細節,和完全不那么張揚的金屬高音。甚至搭配很刺激的音源,高頻也是控制的很好,表現出內斂甚至有些溫和的一面。
G Two的高頻要比我們熟悉的很多金屬球頂高音收斂的多,哪怕搭配很入門的音源也有足夠好的解析力以及穩定的層次,大聲壓下在合適的使用環境下表現的張力不錯,毫無尖銳感毛刺感,推測在分頻DSP處理上對極高頻部分做了一些控制。既然沒有了生硬和毛刺感,所以這個高音聽起來就不會干澀,雖然是內斂中性的風格,但即便在很中性音源下也表現出比較溫和的一面。只是極高頻部分的解析力確實比較一般,但考慮到大多數會作為近場使用,這樣的設計應該更可靠。不容易出差錯。
G Two的中頻中高頻銜接很好,幾乎找不到痕跡也找不到弱點。輸出功率的優勢從中頻開始表現的更為明顯,雖然它還不可能越級到和AirPulse A100抗衡,但比較明顯的強于S880還是容易做到。G Two的中頻人聲表現的溫和,相對比較舒展,細節方面無法抗衡平板或帶式揚聲器,但人聲表現的解析力足夠好,聲音扎實,結像清晰立體。風格上,相比HiFi追求的舒展要稍偏緊了一些,但后延瞬態穩定,真實,也讓聲音顯得大多數時候都相當從容。在表現大動態交響樂時,其實G Two沒什么問題,功率太夠了,聲音穩定,層次清晰。但是非要讓這樣的音樂在一個書桌上表現穩定,真的難為了音箱,環境,和聆聽者的姿勢應該更為重要。比如你可以放低你的椅子靠背,放松仰著聽。總比坐直了趴著聽強得多。當然,越往低頻,功率優勢就越大。
G Two的低頻有明顯的中性風格,聲音比較緊湊,而且對下潛較深部分的控制的痕跡很明顯,這不是貶義,這個聽起來也許是箱體的特色,也許是分頻的特色,總之和傳統一些音箱在較低低頻瞬態控制上有聽明顯區別。聲音瞬態速度并不快,但收的又相當利落。就是說,剛開始聽到它的低頻還以為會是偏軟的風格,但又可以迅速收住。這個連AirPulse A100也做不到。G Two的低頻力度很足,同樣又是考驗聆聽姿勢和環境的地方,要有好的表現,就不能趴著聽,得離桌面稍微遠一點。
不過中頻和低頻部分的聲音風格、動態、厚度等受音源影響就比較大了。
音源搭配:我們使用Element-M和Monitor 09搭配G Two,最大感覺變化在于中頻和低頻的動態、層次,甚至一些細節方面都有所不同。它們會讓G Two的中頻動態相比普通筆記本輸入有一定的提升,聲音一下就撐開了,形態明顯不是一個級別。而中低頻和低頻,聲音厚度、解析力也可以明顯至少上一個層次。當然,G Two雖然有真力特別的倒相結構設計,以及非常充沛的功率。但它也不是那種夸張類型的音箱,它的低頻的能力無論下潛還是量感,仍然是4英寸箱子的水平,當然,是一對2x50瓦聲功率4英寸箱子的水平。有這樣功率的中低音配置的音箱其實不多。
總結
正如前文所述,在如今的音響市場中真力的產品定位可謂獨樹一幟,萬元級左右市場品牌溢價最高也是真力,很難找到HiFi品牌、監聽品牌有對應的競品。外觀風格也恰好符合近年來的簡約淡雅風格的桌面布置。從專業監聽走向普通高端用戶的桌面,以及從桌面再度深入到家庭,應該是G系列的定位,其實也是無數音響廠商想做的事。G Two的價格要比8000d系列更貴,其中差別沒有體驗過,但應該是一個級別的。其實也是不少用戶最終會選擇對應的8000d系列的緣故。
真力的金屬振膜高音沒有超出預期,不可能挑戰平板高音和帶式高音。但不知道是不是真力留了后手,例如在G Four和G Five上,有90瓦和120瓦的高音功率。而整體表現,符合在8000d系列上8020d的定位,在一個桌面哪怕是較大桌面,2米左右聆聽距離,15平米左右使用空間G Two擁有強大的儲備功率,聲音中性穩健,低頻有力干凈,層次清晰,控制力出色,高音內斂有很好的音源適應性。整體風格中性溫和,又有4英寸類似體積箱體下足夠強勁的動態。當然,價格真的是有點貴啊。
本文為企業推廣,本網站不做任何建議,僅提供參考,作為信息展示!
推薦閱讀:城市財經網
網友評論
請登錄后進行評論|
0條評論
請文明發言,還可以輸入140字
您的評論已經發表成功,請等候審核
小提示:您要為您發表的言論后果負責,請各位遵守法紀注意語言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