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說到我對朗格1815的印象,還是得回到七八年前,那時候一位好基友差不多隔一陣子就要去看看朗格的手表,每次看到1815的時候都是一副強忍住不讓口水流下來的樣子:“太美了,太好看了。等我再攢幾年錢怎么也要入一塊。”
大概就是這種情緒一直感染著我,所以這些年來,對朗格一直有著一種淡淡的期待,總覺得這是一個可以慢慢攢錢來實現的目標。
前陣子,朗格發布了最新的1815 CHRONOGRAPH,這塊表有白色18K金表殼與黑色脈搏計刻度表盤,也算是1815家族的新成員了(當然,在2004年時1815計時就已經加入了1815大家庭)。
其實,朗格在1999年就開始做有計時功能的手表了,而且它們都有朗格的經典風格:配備藍寶石水晶底蓋。
當然,這塊新表還有一個值得懷舊的元素——1815標志性鐵軌分鐘刻度。這也是為什么,發布現場特意搭建了德累斯頓來往萊比錫鐵路的迷你場景,縮小版的建筑和城市,讓我們看到了歷史的味道。
1815是朗格創始人費爾迪南多?阿道夫?朗格的誕生年份,也是德國鐵路發展的初始時代。1835年,德國第一條鐵路建成,其后德國第一條遠程鐵路在1839年通車,連接薩克森王國首府德累斯頓和薩克森州最大的城市萊比錫。這條鐵路是德國第一條蒸汽火車鐵路,同時也連接了歐洲大陸第一條標準軌距的鐵路隧道。
但當時有一個時差問題。
萊比錫天文臺和德累斯頓數學物理沙龍都提供當地的“平均地方時間”,而兩地存在5分30秒的子午時間差,而且沿線各站都采用不同的地方時間,所以鐵路公司為旅程沿線配備精密計時器來校準時間非常必要。
不然分分鐘趕不上火車啊。
不過就從手表本身而言,讓我們聯想起朗格懷表時代的不僅是它的火車軌分鐘刻度,還有對稱排列并強調美學比例的副表盤,包括左邊的小秒盤和右邊的30分鐘精確跳分積分盤。
2010年,朗格為1815 CHRONOGRAPH帶來全新機芯。這塊表有60小時動力儲存,還有表廠自制擺輪游絲。心跳率顯示在表盤外圈上的脈博計刻度。刻度為40至200下,當測量至第30下心跳時,外圍刻度隨即指示出每分鐘的心跳率。
至于藍寶石水晶底蓋,當然還是滿足大家一窺精巧結構的愿望吧。
對于朗格的愛好者而言,每一個細節設計都值得回味許久,相比朗格1的硬朗感,1815本身的設計更偏向經典和圓潤,而且男女適宜。如果不喜歡太多復雜的功能,那么最簡單的1815也足以震懾手腕。
當我們知道了鐵軌分鐘刻度背后的歷史意義,似乎也賦予了一塊表更多遐想的空間。這也是我們喜歡手表的一個原因吧。
本文為企業推廣,本網站不做任何建議,僅提供參考,作為信息展示!
推薦閱讀:中國產業觀察網
網友評論
請登錄后進行評論|
0條評論
請文明發言,還可以輸入140字
您的評論已經發表成功,請等候審核
小提示:您要為您發表的言論后果負責,請各位遵守法紀注意語言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