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 2020 年的今天,USB Type-C 已經全面被大眾接受,無論是電腦、手機、顯示器甚至是一個普通的充電口,都有它的身影。幾年前,它還像是一個新玩意,被人們嫌棄不兼容,為了接上舊的 USB-A 接口還要買一堆轉接器。而今天,如果一個產品用的不是 USB Type-C 接口,極大有可能會被狠狠數落一番(除了高貴的蘋果之外)。
不過這個問題在 2019 年 5 月前卻不怎么困擾著我,畢竟在那之前,我一直都在使用 2015 款的 MacBook Pro。直到這臺 2018 款的 15 寸的 MacBook Pro 來到我的身邊 —— 是的,比起其他人來說,我的數碼設備接口 Type-C 大一統要來的晚許多。
這臺 MacBook Pro 是我 2019 年買過最貴的產品,一下就讓我的年終獎「化為烏有」,但卻又是我買過最省心的一款產品。更大的觸控板,更好的性能,更優秀的屏幕,以及熟悉的 macOS 系統,一切都是真香味道 —— 當然,除了鍵盤之外。
同時,它卻又是最讓我糟心的產品之一。但實際上來說,這個問題其實不應該把鍋全甩給 MacBook Pro,畢竟現在的情況已經不像是 2016 年。然而,面對著好幾種不同接口的外設,我才明白過來,理想很美好,但現實卻依然要妥協。
找一個轉接器吧。
嗯,精彩盡相連
沒想到,就是這樣一個在別人眼中無比簡單的轉接器,到了我這卻足足困擾了我許久,直到進入 2020 年,我也依然沒有找到一款能夠完美適合我的產品。
成也 Type-C,憂亦 Type-C。
所以,我決定再寫一篇文章,繼續跟大家分享我在雷電 3 / Type-C 擴展塢上踩坑的經歷。想了想,寫這個方向的文章其實算是有點竄道,畢竟賽道主題是「看完就想買」,而讀完這篇文章之后很容易就變成「看完就不想買」了。
需求
你需要一個什么樣的 Type-C 轉接器?
其實,這是一個比較泛的問題。最簡單的回答方式是,你希望這個轉接器上有幾種接口。
但實際上決定性的因素并不是幾種接口,而是看你想用多少根線連接電腦,想接入多少外設,以及想讓它們在什么速度下運行。這三點,才是我們在選購轉接器 / 擴展塢是最需要關心的 3 點。
所以,按照這三個問題來說,我需要這樣一款轉接器:
- 可以通過一根 USB-C to USB-C 數據線連接電腦和轉接器;
- 需要接入一個 4K 顯示器、一個外置 SSD 陣列、一個 SSD 移動硬盤、一根千兆網線、一個 USB 3 的 Hub、一個 SD 卡、其它未來可能接入的 USB 外設(如 U 盤、讀卡器等);
- 需要給電腦提供 85W 的電源供應;顯示器需要在 4K 60Hz 下運行,并預留在未來擴展為雙 4K 60Hz / 單 5K 60Hz 顯示器的接口;外置 SSD 和移動硬盤需要運行在 10Gbps 的速度下;網口需要運行在 1Gbps 的速度下;USB 3 Hub 需要運行在 5Gbps 的速度下。
那么,符合我需求的「理想型擴展塢」,大概就會是下面這個樣子。
知道自己的需求之后,就可以開始尋找了。
USB 3.X?雷電 3?
一般來說,市面上的 Type-C 擴展塢協議有兩種,USB 3.X,以及雷電 3。而前者普遍是以 USB 3.2 Gen 2×1 為傳輸協議,最大帶寬是 10Gbps;后者則最高可達 40Gbps,且支持菊花鏈。
那么,是選擇 USB,還是選擇雷電 3?這又是一個需要問你自己的問題。
在我之前的《Type-C / 雷電 3 轉接頭踩坑記》寫道,如果你的轉接器不是采用雷電協議的話,那么當下行 USB 接口的速度在 5Gbps 時,那么顯示器只能運行在 4K 30Hz 下;反之,如果顯示器運行在 4K 60Hz 下,那么其他的下行配件的連接速度只有 USB 2.0。那么,是什么原因造成了這個現象?
這要從 USB-C 接口的接口定義說起。
USB-C 接口(注意是接口)在設計時,共有 4 對高速發送 / 接收端口以及一對為了兼容 USB 2.0 設備專門留下的 D+ / D- 端口,而前面的這四對高速端口可以用來傳輸 USB、DP 和雷電 3 數據。至于他們需要傳輸什么,則是由引腳上的 CC 端(Configuration channel)協商決定的。
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在連接后,兩臺設備通過 CC 端進行通信,并決定這 4 對接口的使用情況。而不同的使用情況,則決定了它們傳輸的協議和速度:
- 4 對接口同時運行,為雷電 3 模式,支持最高 40Gbps 傳輸速度;
- 4 對接口同時運行,為純視頻傳輸模式,支持 4K 60Hz 的 DP 信號傳輸,典型應用是 USB-C 轉 DP 線材;
- 2 對接口運行 DP 協議,2 對接口運行 USB 3.X 協議(5Gbps / 10Gbps),僅支持 4K 30Hz,典型應用是目前大部分的 USB-C 協議轉接器;
- 4 對接口運行 DP 協議,D+ / D- 端口傳輸 USB 2.0 數據(480Mbps),支持 4K 60Hz,典型應用是如今帶 Type-C 接口的顯示器;
- 2 對接口運行 USB 協議,2 對接口不工作,為純 USB 純屬模式,可以支持到 USB 1.0 - USB 3.X。
一般來說,8bit 的 4K 60Hz 信號的最低帶寬要求為 11.4Gbps。在 USB-C 接口中,用于傳輸 DisplayPort 1.2 數據的一對接口可以傳輸 5.4Gbps 的數據,四對接口全部跑滿,自然可以達到傳輸 4K 60Hz 信號的目的,且綽綽有余。
USB、DP、HDMI 不同版本中每一對接口可以傳輸數據的帶寬
但由于 USB 3.X 的信號和 DP 信號是共享這 4 對高速通道的,且光是 USB 3.X 的傳輸就需要占用 2 對高速通道,留給 DP 的通道只有剩下 2 對,因此對半打折后的殘血 DisplayPort 1.2 就只有 10.8Gbps 的帶寬,無法滿足 4K 60Hz 的傳輸。如果想要通過非雷電協議的 Type-C 口跑滿 4K 60Hz,就必須占用全部的 4 對接口,那么剩下的只有 USB 2.0 獨享的一對 D+ / D- 接口可用了。
圖片來源:德州儀器
降維到小學生水平來說,要么就是接口的引腳還不夠,要么就是傳輸通道依然不夠大,導致了這種魚和熊掌不能兼得的情況。
那么,為什么雷電 3 協議能做到 4K 60Hz + USB 3.X 的速率傳輸呢?這個就是雷電技術出眾的地方了。通過雷電 3 專屬的芯片,可以將 DP、USB、PCIe 這些數據統一打包,一股腦全部扔進 40Gbps 的帶寬里,直接扔到下行連接設備的雷電 3 芯片中再進行解包。
圖片來源:Intel
這也從另一個方面解釋了,為什么雷電設備的價格相比普通 USB-C 設備會貴上不少:雷電技術是由牙膏廠 Intel 開發的,想要使用的話,除了繳納授權費之外,購買 Intel 的雷電芯片也是一筆不小的支出。但這些費用,最終都會分攤到消費者頭上。
對了,這里還要提一句,目前在網上居然找不到雷電 3 的接口定義,因此更加具體的技術細節,我至今依然不清楚。不知道這是不是和雷電芯片一樣,也被英特爾專利保護了。
總的來說,如果你沒有像我一樣的強迫癥,非要在一根線下實現雙 4K 60Hz、USB 3.X、千兆網口以及各種轉接需求,或者你還在用 2K 顯示器,那么可以放心選擇多線方案或者是 USB 協議的轉接器。但根據我的需求來看,能給我的選擇只有繼續給牙膏廠充值,上雷電 3 擴展塢了。
一個奇怪的例外
就在我開始尋找的時候,蘋果官方突然上架了一個新玩意 —— 型號為 A2119 新 USB-C 數字影音多端口轉換器。根據蘋果官方的表述,它可以在 16 寸、2017 年之后推出的 15 寸 MacBook Pro、iPad Pro 等設備上支持 4K 60Hz 的輸出。同時,在兼容的屏幕中,它還支持 HDR10 和杜比視界格式的 HDR 視頻。
為了解答自己心中的疑惑,我決定花 437 元,從官方購入這一款第二代的轉接器。
實測下來的結果是,蘋果誠不欺我。確確實實是做到了在 4K 60Hz + HDR 10 傳輸同時,還保持了 USB 3.0 5Gbps 的傳輸速度。值得一提的是,USB 的傳輸速度并不會因為外接屏幕而受到影響,不管是否插上了外接屏,都能穩定跑到 400MB/s+ 左右的速度。
能在 iPad Pro 使用,意味著它必然不是一款走雷電協議的設備。蘋果也并沒有用什么黑科技,比如像雷電一樣將數據統一打包的騷操作,依然還是用上面所提到的分別用兩對接口運行 DP 和 USB 3.X 協議的連接方式。那么,為什么蘋果做到了這個「不可能完成的任務」,以及為什么這款轉接頭對于 13 寸 MacBook Pro、Mac mini 和 2016 款 15 寸 MacBook Pro,卻依然還是 4K 30Hz?
這一切的原因,我們需要到蘋果和 AMD 的身上找。
首先,我們先說為什么 2017 年后的 15 寸 MacBook Pro 支持通過這個轉換器輸出 4K 60Hz 的同時并做到 5Gbps 的滿速 USB 3.0 傳輸速度。
2017 年之后推出的 15 英寸 MacBook Pro,搭載的是 AMD 北極星 11 架構的 Radeon Pro 500 / 500X 系列 GPU,16 英寸 MacBook Pro 搭載的則是最新 Navi 架構的 Radeon Pro 5000M 系列 GPU。如果我們去查詢相關的技術參數會發現,這幾顆 GPU 均支持 DisplayPort 1.3 HBR / 1.4 HDR 的協議傳輸。
圖片來源:notebookcheck
上面提到,半速的殘血版 DisplayPort 1.2 是無法支持 4K 60Hz 的,但是由于這些 GPU 支持了更新的 DisplayPort 1.4 協議,它們的帶寬足夠大,一對接口就可傳輸 8.1Gbps 的數據。所以,在 DisplayPort 1.4 下,只需要兩條信道就可以傳輸高達 16.2Gbps 的數據,遠超 4K 60Hz HDR 視頻所需要的帶寬。因此,通過 USB-C 接口同時輸出 4K 60Hz 和滿速的 USB 3.0,就不再是一件必須要取舍的事情了。
值得一提的是,16 英寸 MacBook Pro 上搭載的 Radeon Pro 5000M 系列還支持 DSC(顯示流壓縮)技術。這種技術可以將視頻帶寬進行算法壓縮,以便給其他數據的傳輸留出更多空間。具體的應用就表現在,16 英寸的 MacBook Pro 連接 Pro Display XDR 時,擴展出來的 3 個 USB-C 口速度是 USB 3.0 5Gbps,而其它所有 Mac 型號由于還沒有搭載新顯卡,只能獲得 USB 2.0 480Mbps 的傳輸速度。
DFSC,或許是蘋果和 AMD 新開發的一種 DSC 技術
沒錯,就算是你花 40 多萬買了頂配的 Mac Pro 和 Pro Display XDR,你一樣只能用 USB 2.0。
我們再來說說,為什么 13 寸的 MacBook Pro、Mac mini 和 2016 款的 15 英寸 MacBook Pro 為什么又不支持 4K 60Hz。前面兩款設備的原因很簡單,因為他們采用的是 Intel 的集成顯卡,只能支持 DisplayPort 1.2 的傳輸協議。
而 2016 款 15 英寸 MacBook Pro,就有一些特殊了。這款 MacBook Pro 采用的是 AMD Radeon Pro 400 系列的 GPU,雖然同是北極星架構,但在它并不支持 DisplayPort 1.3 HBR / 1.4 HDR,只能支持到 DisplayPort 1.2。然而奇怪的是,其他同系列的北極星 GPU,例如 RX460,都是可以做到對 DisplayPort 1.3 HBR / 1.4 HDR 支持的。
那么唯一的可能,就是被蘋果和 AMD 的「PY 交易」中被閹割掉了。
不過有一說一,盡管蘋果這么做有些不厚道,但至少它們都可以通過雷電 3 單線支持 5K 顯示器。這其實是得益于蘋果另一項技術,可以把兩條 DisplayPort 1.2 壓進一根雷電 3 線纜里。如果你還對這項技術感興趣,那么還可以看看 LiunsTechTips 關于它的科普。
不對啊!明明就有用 USB 協議實現雙 4K 60Hz 的擴展塢
在萬能的某寶上搜尋了一圈,發現很多時候商家為了提升銷量,會在關鍵詞中加入雷電 3 的字樣,但實際上還是基于 USB 協議的擴展塢,一不小心就容易踩雷。而且,國內對于雷電 3 擴展塢的市場需求也不大,所以在尋找過程中,我也總結出了一條經驗:可以在亞馬遜用關鍵詞搜索,確定了型號之后,再回到淘寶搜索,這樣往往能搜出一些冷門的但卻有售對應型號擴展塢的店鋪。
不過在亞馬遜上,如果用「USB-C Dock Dual 4K」作為關鍵詞搜索,你就會發現一些有趣的結果。
用一根 USB 3.0 的線纜,就能實現雙 4K 60Hz 和 5K 60Hz 的視頻傳輸?聽著是有點不可思議。不過,推出這種擴展塢的品牌還不少,有知名大廠戴爾、惠普,還有相對小眾的品牌如 SIIG、WAVLINK。
于是好奇心驅使我點了進去,想要知道是什么黑科技實現的。
果不其然,又是 DisplayLink。
早在 USB 2.0 的時代,DisplayLink 就成功開發了可以支持 1080P 60Hz 的傳輸技術,而到了 USB 3.0 時代,隨著帶寬的增加,對于外接屏幕的支持也提高到了 4K 60Hz。2016 年的 CES 上,DisplayLink 更是實現了在 USB 3.0 下實現雙 4K 60Hz 的數據傳輸,可以說是相當的牛 X。
DisplayLink 實現的技術和雷電可以說是異曲同工,都需要經過「打包 - 傳輸 - 解包」這樣類似于「送快遞」過程。不過和雷電傳輸協議不同的是,DisplayLink 在主機端不需要特定的芯片,只需要安裝 DisplayLink 專用的驅動之后,就可以獲取來自電腦的視頻信號。接著驅動軟件會將這些信號打包,通過 USB 傳輸出去。但到了下行顯示器上,就需要專用的硬件渲染引擎(HRE)芯片進行解包,轉換回圖像信號進行顯示。
值得一提的是,DisplayLink 還可以通過 Wi-Fi 進行信號傳輸。不過到現在為止,官方依然沒有推出過一款使用 Wi-Fi 傳輸視頻信號的產品。
不少手機和平板的視頻輸出也采用了 DisplayLink 的方案
看似很棒的解決方案不是嗎?但如果你用 DisplayLink 和 macOS 進行搜索,你就會發現一次大型翻車事件。
2018 年 4 月,蘋果推出了 macOS 10.13.4 更新,增加了對 eGPU 的支持。然而,大量使用 DisplayLink 協議擴展塢的用戶反映,在更新了 10.13.4 版本后出現了極為嚴重的 Bug,包括但不限于:
- 外接顯示器能識別信號,但無法顯示;
- 外接顯示器全部變為鏡像模式;
- 外接顯示器變為鏡像模式的同時變得巨卡無比。
這一問題引來了 DisplayLink 官方的高度重視,并很快找出了這個問題的原因:由于蘋果在新的操作系統采取了更加嚴格的安全策略,強制停用了 DisplayLink 所使用的內核驅動(DisplayLinkDriver.kext),導致無法在使用原有的驅動程序下進行擴展顯示。
雖然 DisplayLink 很快發布了新驅動程序對這一問題進行了修復,但我們不能保證以后蘋果不會再擺一道,讓你原本你用著好好的擴展塢,突然在升級了一次系統之后就罷工了。而且,等待新驅動適配的日子必然是煎熬的,意味著原有工作環境被打破,必然會極大影響效率。
此外,由于 DisplayLink 需要在電腦端對視頻信號進行打包,并在擴展塢內對視頻信號進行解包,因此不僅會占用更多的電腦資源,還會帶來比較大的發熱問題。因此在挑選的過程中,我也只能放棄了 DisplayLink 協議的擴展塢,繼續在雷電 3 的道路上一路狂奔。
蘋果啊,為什么你就一定要特立獨行呢?
在尋找一段時間后,我看到了一款幾乎能夠「完美」適合我的擴展塢 —— 戴爾 WD19TB。
根據官方的數據手冊,在支持雷電 3 和 HBR 3 的電腦上,最大能夠支持 8K 30Hz 或是雙 4K 60Hz 的輸出,同時還配備了全功能的 USB 3.1 Gen 2 Type-C 和下行的雷電接口,并且最高能提供 90W 的 PD 電源給 Mac。雖然沒有讀卡器,但可以在前面板通過 USB 轉接器實現,并不是什么太大的問題。
懷著激動的心情,我將它收入了囊中。然而沒想到的是,我再一次碰壁了。
問題依然是出在外接屏上。
雖然戴爾的官方使用說明稱,可以在雷電 3 + HBR 3 的條件下實現雙 4K 輸出,2018 款的 MacBook Pro 也達到了這個條件,但實際使用時卻發現,無論怎么操作,插在擴展塢上的屏幕要么只能亮一個,要么只能鏡像顯示,只有當第二個顯示器通過下行的雷電接口進行轉接時,才能做到雙屏 4K + 60Hz 擴展。
圖片來源:戴爾 WD19TB 數據手冊
這意味著,WD19TB 后面這么多顯示接口全都廢了。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我又開始去尋找原因。直到在一個 YouTube 的 視頻 里,我才發現了問題的所在:我又被特立獨行的蘋果「坑」了。
戴爾、惠普等一系列雷電 3 的擴展塢,是為自家的 Windows 電腦所設計的,因此完美使用自然不是問題。而它們實現多屏幕擴展顯示的原理是「DisplayPort 多數據流傳輸」技術(DisplayPort Multi-Stream Transport,簡稱 MST),也就是 DisplayPort 中的「菊花鏈」,通過一根線可以將多個視頻信號傳輸至對應的顯示器,而不需要其他轉接。
macOS 其實同樣也支持 DP MST 這一項技術,但是蘋果卻將 DP MST 中的擴展顯示閹割掉了。這意味著,你雖然也可以使用 DP MST 來給 Mac 外接屏幕,但無論你怎樣接,你都只能用鏡像的顯示模式。
至于為什么沒有給 Mac 做 DP MST 擴展顯示的支持,我就不得而知了。我能做的,也只有默默把這個原本「完美」的擴展塢退掉,繼續開始新一輪的尋找了。
再見......
參數很美好,體驗卻讓人很失望
如果你沒有體會過什么叫柳暗花明,那么你大概可以想想我所經歷過的這個場景。
在屢次碰壁后,一家國產的「配件大廠」推出了它們的雷電 3 擴展塢。從參數上來看,應該就是目前最強大的雷電 3 外設,而且也足夠滿足我的要求:不僅有支持雙 8K 60Hz 的 DisplayPort 1.4 和下行雷電 3 接口,還有 3 個 USB 3.1 Gen 2 10Gpbs 接口、網線、讀卡器。
趁著打折促銷的時候,我用 1449 元將它收入了囊中。我想,是時候結束這樣漫無目的的尋找了吧。
可是實際體驗再一次狠狠地打了我的臉……
總體的使用體驗其實并沒有太大的問題,就是有兩個無解的 bug 困擾著我。
第一個是 10Gbps 的 USB 口和我的外置磁盤柜無法兼容。要么無法識別,要么就只能跑在 5Gbps 的速度,而且在進行大量數據讀寫時 100% 會出現被彈出的問題。最讓人哭笑不得的是,這個硬盤柜和擴展塢還是同一個牌子的……
第二個就是令人煩躁的電感嘯叫問題。當有繁重的數據傳輸任務時,這款擴展塢的電感就會發出嚴重的嘯叫聲,甚至還會隨著數據傳輸的速度出現音調的變化……如果說上面的問題是可以更換磁盤柜可以解決的,那么這個問題很可能就是產品設計時的問題了,因為我在換新了之后,電感依然還是有明顯的嘯叫聲。
除了這兩個之外,這款擴展塢的發熱量也是高的驚人,讓我不得不擔心它在夏天使用時會不會出現意外的情況。
不過后面想一想,這也有可能是我的問題。因為擴展塢能夠給電腦提供的最大電源功率是 60W,而我的是需要 85W 電源的 15 寸 MacBook Pro。最終,擴展塢內的電源模塊超負荷工作,出現了這個煩人的現象。
哎,只能退貨了,什么時候是個頭啊。
或許這是目前唯一的選擇了
所以到現在,MacBook Pro 能找到的最好的擴展塢到底在哪?轉了一圈,我還是回到了 CalDigit。
其實在一開始尋找擴展塢時,我就已經知道了 CalDigit 的 TS3 Plus,但鑒于它只有一個 USB 口和價格較高的原因,一直都沒有考慮將它帶回家里。然而折騰了一圈下來,實在是沒有更多的心思去尋找了,兜兜轉轉,最終還是決定一步到位。
下定決心之后,我直接去河對岸的 Apple 珠江新城刷了卡,入手了這款擴展塢。不過沒想到的是,在 Apple Store 購買通過商務折扣打九折后,最終入手價格是 1735 元,幾乎是如今能找到的最低價格,甚至比正在做活動的 CalDigit 天貓旗艦店還便宜。
不過就算是打折,這依然也是我買過最貴的外設了,大概這就是如今 Mac 用戶的蛋疼處境吧……
不得不說的是,專門為蘋果而生的 CalDigit 確實特別香,不僅所有外設都能以最高的連接速度接入 MacBook Pro,而且得益于它的小體積,對于桌面緊湊的人來說還可以節約不少空間。此外,85W 的電源輸出也能很好地喂飽我滿功率運行的 MacBook Pro,并且發熱量要比其他擴展塢小不少。
其實它算不算我心目中最完美的擴展塢呢?其實也不算。畢竟還是沒有第二個 DP 口,在雷電 3 下行設備和第二塊 4K 60Hz 的屏幕上,我還是要二選一。而且,它只有一個 10Gbps 的 Type-C 口,其他的 USB-A 口都是 5Gbps 的,略微限制了未來的擴展性。
哎,但也只能這樣了。畢竟比起上面翻車這么多次的那些擴展塢,以及 Belkin 2799 的擴展塢來說,CalDigit 真的十分良心了。
一些產品推薦
為了讓大家少走彎路,這里還可以直接給大家推薦幾款我認為不錯的雷電 3 擴展塢產品。這個不錯的標準是以我個人來定義的,也就是說,它們都符合這些條件:
滿速雷電 3 傳輸,并可以給 Mac 提供 85W 的電力;
- 帶有 10Gbps USB 接口;
- 支持外接雙 4K 擴展;
- 價格合理,盡量不超過 2000 元。
符合這些條件的擴展塢,除了 CalDigit 的 TS3 Plus 之外,還有以下幾款:
- CalDigit USB-C Pro Dock;
- Belkin Thunderbolt 3 Dock Pro;
- OWC 14 Thunderbolt 3 Dock;
- StarTech USB-C / ThunderBolt Dock(TB3CDK2DP);
- HP Thunderbolt Dock G2;
- 淘寶上的 HP 洋垃圾雷電 3 擴展塢。
值得一提的是,其中的 CalDigit USB-C Pro Dock 和 StarTech USB-C / ThunderBolt Dock 都是可以支持雷電 3 普通的 USB-C 進行連接的擴展塢,因此它還可以兼容 iPad Pro 等非雷電 3 設備。不過唯一的缺點是,它們沒有下行的雷電 3 接口,如果你沒有更多雷電 3 設備要接入的話,它們的性價比其實很高。目前 CalDigit USB-C Pro Dock 已經在天貓 CalDigit 旗艦店上架,售價約在 1600 元上下。
而戴爾、惠普這樣有多個顯示器接口的雷電擴展塢,想要在 Mac 下實現雙屏擴展輸出的話,只能通過一個顯示接口 + 一個雷電 3 下行接口來實現,如果是 Windows 則不需要擔心這個問題,建議用 Windows 的朋友優先考慮。
最后是淘寶上的 HP 洋垃圾雷電 3 擴展塢,性價比極高,不過需要簡單的破解才能使用,GitHub 上有相關的破解軟件,更新很快,已經適配 macOS Catalina。如果你的錢包不夠的話,可以選擇它們。同樣,這些擴展塢也有多個顯示接口,但如果想實現雙屏擴展顯示,還是要用上面的方法。
所以,雷電 3 和 DisplayPort,又是一個魚和熊掌的問題了。
尾巴
記得當年看王自如的 Office Tour,無數次都對著他桌面的 Belkin Thunderbolt 2 擴展塢流口水。對于那時候的我來說,它簡直就像是一個不可實現的愿望一樣,離我遙不可及。如今,雷電 2 已經成為歷史,下一代的雷電 4 也已經開始曝光,對于實現桌面更簡潔,用一條線連接所有設備的想法,都已經變成了現實。而我也已經有能力購買一款最好的雷電 3 擴展塢,也算是實現了之前的一個愿望。
有時候我也覺得,我花這么久的時間去鉆牛角尖,去折騰,去洞察每一個問題背后的原理,真的很浪費精力,而且還占用了自己不少的睡眠時間,也讓錢包一次次出血。可是我一直都認為,這樣做,值得。
在頭禿的路上一去不復返
在這樣一個幾乎沒有多少人關注的小圈子里,我希望用我的踩過的坑去告訴別人,你們不需要走這樣的彎路,也不用在需要這些東西的時候,找不到一點有用的資料,或者只有來自廠家的宣傳。擴展到所有產品來說,就算是它很小眾,也不代表它不值得有人去鉆研;更不能因為它小眾,就可以任由廠家對消費者進行虛假宣傳。
這是我所喜歡的事情,也是我愿意這樣專注的原因。如果以后有人在尋找雷電 3 擴展塢的時候,因為我的這篇文章對這些人有幫助,那么,我的堅持就是值得的。
本文為企業推廣,本網站不做任何建議,僅提供參考,作為信息展示!
推薦閱讀:智能眼鏡
網友評論
請登錄后進行評論|
0條評論
請文明發言,還可以輸入140字
您的評論已經發表成功,請等候審核
小提示:您要為您發表的言論后果負責,請各位遵守法紀注意語言文明